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人员长期驻守项目一线且面临“三高一长”的风险,即出差频次高、接触管理对象频次高、工作衍生“人情往来”廉政风险高、单次出差周期长,从而导致传统监督工作面临“监督真空”“效能不足”两大难题。为此,市交通执法总队工程质监支队依托“科技闭环+制度断链+社会廉防”三举措创新实践,破解“八小时以外”监督难题。
科技赋能,助推监督工作闭环
科技赋能提升监督效能。工程质监支队上线“廉行通”微信小程序,创建出差用餐打卡定位、餐费支付凭证上传、住宿信息登记填报、夜间签到等功能,全天候、全链条、全流程监督执法人员差旅行为,填补“八小时以外”监督空白。同时,他们依托执法记录仪回传、远程调度及工程质监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展监督执法履职规范性非现场抽查工作,联动小程序中食宿、公车使用及差旅费报销等相关数据,针对性暗访项目食堂、社会餐馆、入住酒店11次,严查违规吃喝、违规报销行为,形成“行为-数据-核查”各环节闭环机制,有效提升监督履职行为规范性效能。
制度筑堤,扎紧权力运行笼子
建章立制明确行为禁区。工程质监支队制定《“八小时以外”监督管理办法》,配套制定《监督执法履责暨廉政风险防控清单》《亲清交往正负面清单》《差旅报备报销正负面清单》等“三清单”,严格规范相关人员在履职期间“八小时以外”行为标准。
“双交底”前置风险防控。对新建项目同步实施质量安全监督与廉政交底;公开执法标准、流程;公布廉政风险防控点;宣讲亲清界限和纪律红线,向各参建单位函告项目食堂用餐标准及监督要求,从项目“源头”划清亲清界限。
强化差旅监督刚性约束。纪检部门将出差履职行为规范情况作为日常监督重点,定期通报督察并将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评价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督察50余次,问责处理8人次,切实强化制度刚性约束。
联防共治,构建全域监督网络
设立廉情预警监督机制。工程质监支队为执法人员配备家庭助廉员,在项目现场公开标识廉政监督二维码和举报电话,累计设置廉政监督员160名、廉建监督牌68个。依托“廉行通”小程序搭建项目廉情监督员、行风政风监督员以及家庭助廉员监督反馈平台,根据“廉政回访+线上问卷+匿名评价反馈”流程形成廉情预警监督机制。
建立廉防联建机制。工程质监支队与参建单位共建廉洁教育、廉洁文化阵地,通过开展“开门执法”、廉政开放日等活动共防风险、互促监督,形成“内监督+外反馈”点线联动、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具体成效,监管项目验收合格率100%
创新实践实施以来,质监支队“工程优质、干部廉洁”双目标持续向好。“廉行通”上线以来,累计监测预警未报备行为149人次,纠正差旅费报销不规范、餐费支付不规范等问题5个,差旅报备规范率从88%上升至99%,线上督察覆盖率达100%,有效消除监督盲区。2023年以来,回访项目28个,收到问卷调查211份,收集意见建议18条,联防渠道廉洁执法满意度达98%。支队实现从“八小时以外”违纪高发到连续27个月“零违纪”的转变,涌现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二届“最美公路人”等先进典型8个。清廉建设做法被《中国交通报》、《重庆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30次,为工程监管领域提供了可复制的清廉质监样本。
市管重点公路水运建设项目事故连续两年下降超45%,12个受监项目实现建设周期安全生产“零死亡”,监管项目竣工验收合格率达100%,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质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