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跨北纬28°10'~32°13'、东经105°17'~110°11'之间,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面积8.24万平方千米。东邻湖北省、湖南省,南接贵州省,西靠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资阳市、遂宁市,北连陕西省以及四川省广安市、达州市。地域内江河众多。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在重庆境内流程665千米。以长江干流为轴线,汇集起嘉陵江、乌江、綦江、大宁河及其他大小支流上百条,在山地中形成众多峡谷。特别是长江横穿巫山,3个背斜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地貌结构复杂,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大。东部、南部、东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东部最高处为大巴山的川鄂岭,最低处为巫山长江水面。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八大类。三是地貌形态组合的地区分异明显。华蓥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蓥山—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山区,东部、东南部、南部属巫山、大娄山山区。四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发育有独具特色的喀斯特槽谷景观,典型的有石林、峰林、洼地、残丘、溶洞、暗河、峡谷、天坑地缝等喀斯特景观。
重庆是大工业和大农业、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复合型城市,是以主城区为依托,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层级式现代城市群。中心区为三面环水的半岛,位于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海拔在168~400米之间,城郭依山傍水,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故以江城、山城闻名于华夏。中心城区是重庆的行政、金融、商贸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位于长江沿岸的万州、涪陵与中心城区分别相距约320千米和120千米。
二、人口
2023年末,重庆市户籍总人口3409.35万。其中,男性人口1739.99万,女性人口1669.36万,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04.2。全市户籍总人口中,0~17岁人口590.81万,;18~34岁人口694.72万;35~59岁人口1346.94万;60岁及其以上人口776.88万。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191.43万。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87.45万;乡村常住人口903.98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71.67%。
三、行政区划
2023年末,重庆市辖38个区县(自治县),包括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开州区、梁平区、武隆区26个区,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8个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4个自治县;1031个乡镇(街道),其中乡147个,民族乡14个,镇625个,街道245个。
四、气候
重庆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资源较为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具有春早夏热、秋雨冬暖,降水充沛、空气湿润、雨热同季、灾害频繁,以及日照少、风速小、多云雾的特征。全市年平均气温17.7℃,极端最高气温44.5℃(綦江区),极端最低气温-13.2℃(城口县);年平均降水量1136.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156.4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年平均相对湿度79.9%;年平均风速每秒1.1米,静风频率高达45.5%。重庆市是全国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灾害有干旱、高温、暴雨、洪涝、大风、冰雹、连阴雨、雾害、雷电以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五、旅游资源
重庆既是世界最大的山水城市,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和中国“温泉之都”,自然山水、人文古迹等旅游资源富集,主要有以特大型山水都市为代表的都市旅游资源,以长江三峡、乌江画廊为代表的峡谷风光资源,以武隆天生三桥、南川金佛山等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质奇观资源,以柏联SPA、融汇温泉、统景温泉等为代表的温泉养生资源,以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三峡博物馆、洪崖洞等为代表的巴渝文化资源,以渣滓洞、白公馆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以解放碑、抗战遗址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抗战遗址资源,还有白象街、磁器口古镇等古街、古镇、古村落遍布城乡。2023年末,全市有等级旅游景区294个,其中AAAAA级旅游景区12个,被列入AAAAA级旅游景区预备名录2个,AAAA级旅游景区152个,AAA级旅游景区86个;有市级及其以上旅游度假区32个,其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创建认定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8个、市级旅游休闲街区5个。
六、历史沿革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名城。考古发现距今180万年至240万年的“巫山猿人”,表明在200万年以前的长江三峡一带就有了古人类活动。重庆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丰都烟墩堡遗址、桂花村遗址以及发掘考古推断,遗址的年代为距今约10万年前;晚期的铜梁文化遗址发掘考古推断,遗址的年代为距今约2万年前。此外,重庆地区还有合川沙梁子,江津王爷庙、燕坝,渝北朝阳河嘴,南岸干溪沟,忠县㽏井沟、瓦渣地和哨棚嘴,奉节老关庙,巫山大溪、江东嘴、大昌西坝、双堰塘、琵琶洲和魏家梁子等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16年,巴人建立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奴隶制国家,极盛时期的巴国疆域“东至鱼复(今奉节一带及湖北省西部),西至僰道(今四川省宜宾市、泸州市),北接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安康市),南及黔涪(今渝东南、贵州省东北及湖南省西北一带)”。战国初期,巴国已由长江三峡地区、清江流域逐渐西上到今重庆市中心区域,并在此建立国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国,在巴国北部地区置巴郡,两汉时期仍置巴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为荆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赵惇受孝宗禅让即位皇帝,因其先被封为恭王,潜藩恭州,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1363年元末红巾军领袖明玉珍在重庆建大夏国。1891年重庆对外开埠。1911年11月23日,同盟会在重庆建立蜀军政府。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次年改为市政公所。1926年改市政公所为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次年又改为市政厅。1929年刘湘改巴县城区为市,重庆由此建市,改市政厅为市政府。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39年5月5日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1940年9月再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重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名城。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1953年3月重庆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也是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同年3月原四川省永川地区划入重庆市。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将原属四川省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合并设立中央直辖市,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重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源远流长。重庆城市在历史上曾3次建都(巴国首都、夏国国都、抗战陪都),3次设立中央直辖市。宋代重庆合川钓鱼城的抗蒙战争,为世界反侵略战争做出了贡献。近代重庆的革命斗争史,特别是红岩革命精神,一直为国人所传颂。抗战时期的重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书写了重要的篇章。现代的重庆,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繁荣富强铸就着新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庆是中国八大城市之一,一直是西南的工业重镇。经过70余年的建设,重庆已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城市,正在建设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