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展示 线上展厅 场馆布局 N1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首套电气火灾预警防控系统
重庆首套电气火灾预警防控系统:采用国内领先的“电气火灾在线智能防控装备”,制造灵敏、可靠、低成本前端传感器和数据采集传输装置;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电气回路故障诊断、预警和自动隔离;实现用电数据的可信安全传输、平台化管控。已在工业园区、学校等19个重点区域超1万个点位进行24小时在线监测,成功预警电气故障信息1.3万余条。 本产品来自重庆大学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提供能效管理和用电安全的系统解决方案,掌握独特的输电线路监测理论与技术方法,产品弥补了传统电气火灾监控短板,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业界精度最高的MEMS传感器
业界精度最高的MEMS传感器:成功研发0.01%高精度MEMS谐振式压力传感器、高温高性能硅压阻压力传感器和高精度MEMS惯性器件(加速度计及陀螺),已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工业、兵器工业等市场领域,实现国产化替代和定制开发。 本产品来自厦门大学机电工程系教授团队,该团队拥有高温度范围、高精度、高可靠性、自主知识产权的MEMS传感器芯片设计、流片工艺、封装测试等各环节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突破国外产品的技术垄断,与数十家国内航空、军工和行业标杆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国内尺寸最大的110寸纳米银触控屏
国内尺寸最大的110寸纳米银触控屏:超窄超薄结构,支持多点触控,高清显示,响应迅速无延迟,多项亮度调节,超高对比度,画质惊艳生动,支持无线投屏,178°全视角,可选Android、Windows系统等,是国内尺寸最大的纳米银触控屏。 本产品来自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团队,该团队拥有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全套生产技术,掌握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自主研发的OD18全球超薄技术、硅基新材料显示模组技术等均处于国际顶尖水平;其纳米银柔性显示产品已实现批量化生产,与创维、京东方、小米、海信等行业龙头企业达成深入合作,建成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尺寸最大的纳米银柔性显示工厂,荣获“重庆市数字化车间”称号。
零能耗辐射制冷材料
零能耗辐射制冷材料:通过改造物体表面光谱特性,反射太阳光热和向太空发射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热量,达到降温节能的效果。可实现外表面降低25-35℃,室内降低7-10℃制冷。广泛应用于大型建筑、厂房、粮食仓储、电力通讯、5G基站、石油系统等户外公共空间的遮阳防护。 本产品来自香港科技大学黄宝陵教授团队,该团队掌握高反射率、高发射率、低成本的辐射制冷涂料制备的成套技术,致力于零能耗的辐射制冷技术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拓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零能耗降温节能解决方案,成功开发膜类、涂层类等辐射制冷超材料系列产品,成功在重庆万州区和新疆北库区开展低温储粮试点项目,辐射制冷功率等核心指标达到全球一流水平。
国产化开式涡旋压缩机高能效GHP机组
国产化开式涡旋压缩机高能效GHP机组:以清洁燃料为一次能源(输入能源),通过能源转化直接输出机械能,驱动压缩机工作进而实现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热泵空调机组,夏季制冷、冬季制热。GHP直接使用清洁燃料驱动,与常规的电驱动空调/热泵(EHP)相比,既规避了发电、输配电环节的各种能量损失和负荷调峰矛盾,又极大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和碳减排,是建筑绿色供能的先进核心产品,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 本产品来自重庆荣昌高新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教授团队研发,打破了日本在该技术领域长期以来的垄断地位,机组的产品性能及可靠性已超过国内同类型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氢能无人机使用国际功重比最高的空冷燃料电池
氢能无人机使用国际功重比最高的空冷燃料电池:可定制化开发无人机用氢燃料电池系统。已开发2kw电堆产品,最长巡航时间9小时,续航里程可达800公里,可广泛应用于巡检、物流、消防应急、安全巡查等领域,已与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多地客户达成合作,正重点围绕无人机、邮政物流车、船舶等多个领域开展产业化应用。 本产品由重庆高新院与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教授团队联合研发,掌握的风冷电堆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打造国内续航时间最长的氢燃料电池无人机,致力于轻型高功率密度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与国产化。
高精度白光干涉仪
高精度白光干涉仪:纳米级超分辨率工业检测设备,用于非接触式测量光学表面形貌,通过照射白光并利用干涉现象测量光程差,得到表面形貌信息。 本产品由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纳米3D光学检测技术项目团队研发,掌握微米、纳米精度高速高分辨率3D光学层析成像技术,突破纳米级超分辨率工业检测国际技术封锁,成功研制高速白光干涉轮廓测量模组及设备、30nm 超分辨率缺陷量测模组及设备等 3D 光学检测设备(AOI)。
协作机器人便携式实训平台
协作机器人便携式实训平台:由协作机器人教学实训硬件操作和数字孪生虚拟仿真软件构成,平台为模块化任意组合搭建,涵盖了装配、码垛、涂胶、打磨、上下料、输送、视觉识别等多种应用场景,帮助学员实现协作机器人的各场景教学。 本产品来自重庆理工大学教授团队,该团队已突破高速驱动与动态控制、智能诊断与故障预测等系列关键技术,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装备,成功开发工业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平台、振动测量及故障诊断仪等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