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系列活动 发布 线上发布
雨雾天气及夜间行车安全保障预警系统
时间:2022-08-22


雨雾天气及夜间环境下,驾驶人的有效视距缩短,车辆在危险路段行驶时,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传统的静态管控措施,无法保障在低能见度情况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主动防控低能见度环境下交通事故的发生,设计开发了雨雾天气及夜间行车安全保障预警系统。


一、研发背景

山区公路部分路段位于沿溪沿谷及临崖地段,恶劣气候较多,尤其是谷地、坡地、垭口等地段雨、雾天气较多,能见度很低,夜间行车视线不好,路侧轮廓不明显。在这些路段由于环境因素,道路线形较差,常伴随着长下坡、邻水临崖,是重大交通事故多发之地。传统的安全保障对策主要以静态管控措施,即标志、标线予以警示,而对于雨雾等不良天气多发情况下,静态的交通标志、标线难以应对,警示效果有限。尤其在交通信息、环境信息不透明,预警控制方式固定情况下,车辆的行驶安全在传统方案下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一)系统组成

对雨雾天气及夜间行车交通事故致因进行深层分析,发现在此类环境中,低能见度与道路线形差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致因。为主动预防事故在风险路段雨雾天气及夜间情况下发生,针对不同风险情景实时调整管控措施,并对管控措施下路段交通状态进行实时把控,保障道路交通运行正常安全。开发设计了雨雾天气及夜间行车安全保障预警系统,以主动预警,防控交通事故的发生。本预警系统由8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是:能见度探测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灯光引导子系统、置前告示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车流监测子系统、后台管理子系统。

(二)工作原理

能见度探测子系统探测能见度,能见度正常时,系统处于静默状态。能见度降低,环境监测子系统和车流监测子系统分别监测环境参数和车流参数,风险识别子系统评价行车风险,风险较大时,置前告示子系统和灯光引导子系统分别启动,系统进入安全引导模式,引导灯光打开,道路轮廓点亮,进入安全引导模式。当能见度恢复正常时,后台管理子系统自动关闭系统,恢复至静默模式。其间,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视频监控子系统随时查看路段状态。本预警系统供电模式采用有线供电或太阳能供电。


三、系统实际应用效果与获奖情况

本预警系统基于贵州山区普通干线公路典型安防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贵州省公路局2018年重点科技项目,2018QLA29,在铜仁G326线,都S101线S306线G212贵州至毕节贵阳段,兴G246线等15个路段均有设置,在低能见度的雨雾天气环境下可以明显亮化道路两侧的轮廓,指明前进方向远端道路的线形,前后车的可视距离可以达到30m以上。本预警系统于2019年申请国际发明专利(ZA201902818BInteligent Road Traffic Guidance Device Used in Fog Area),于2020年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1年获得贵州省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