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大会要闻
人民日报|2025世界智能博览会在渝举行:智绘新篇 聚力未来
时间:2025-09-05 来源:人民日报

智绘新篇 聚力未来

9月5日到8日,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将在重庆举行。本届博览会以人工智能为主线,聚焦“人工智能+”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年度主题,汇聚全球精英,围绕智能产业核心议题,共谋产业发展新路径。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重庆紧紧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依托“数字重庆”建设打造的数字底座、超大城市治理提供的丰富场景和扎实的制造业基础,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突出“四侧”协同,推动“四链”融合,创新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

推动融合发展

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壮大

长安汽车自主研发天枢大模型,实现智能座舱车内功能AI渗透率100%;赛力斯引入华为乾崑ADS智驾系统,推动问界系列车型成为国产智能驾驶的重要产品。

今年1—7月,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8.6万辆,同比增长26.8%。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重庆围绕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发力。前不久,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集中发布了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生态、AI—CAP汽车智能驾舱评价规程—AI语音交互测评等多项成果。其中,AI—CAP汽车智能驾舱评价规程由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企业招商车研、西部智联、西部创源联合发布,深度融合大模型能力,实现了“AI测试AI”的突破。懂车帝上线AI选车产品,通过模糊选车、多车对比、信息查询、交易和服务等场景功能,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汽车选买服务。

智能制造方兴未艾,融合发展的浪潮已扩展至更广阔的空间领域。在低空经济赛道,人工智能与无人机技术深度融合,擘画出全新的产业图景。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成功开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科研大模型”,将无人机研发周期缩短40%,其AI智控氢动力无人机创下9小时续航纪录;驼航科技、翼动科技等企业积极构建低空智能飞行模型,推出的“驼峰”“黑刺”等无人机产品,在特种物流、空中巡检等领域形成显著的AI赋能优势。

不仅如此,重庆还积极布局具身智能开源社区和开放实验室,提供从算力支撑、仿真训练、数据治理到模型服务与共享制造的全过程服务,有力加速细分领域企业的集聚与发展,布局18个技术攻关项目,攻克多模态感知等12项关键技术。今年1—7月,重庆AI电脑产量达到405.7万台,渗透率达12.8%,人工智能特色产业迸发出强劲动能。

赋能质效提升

制造业加速数智转型

架设在空中的管廊蜿蜒延伸,智能输送系统精准投放原料;中央控制室内,巨大的电子屏上数据跳动,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即可远程调控生产流程;巡检机器人沿着预设路线穿梭于装置区,实时回传高清画面与监测数据……走进重庆长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厂区,科技感与工业感交融的场景,生动诠释着传统化工企业的“数智新生”。

作为一家拥有近60年历史的化工企业,长风化学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不断提升数字化水平和制造过程管控能力,在数字化车间及企业信息化系统基础上,实现5G技术在生产运行、检测监测、仓储物流和运营管理的创新应用。这种“一链一场景”的“智改数转网联”模式,让企业实现了从生产到管理的全链条升级。

重庆积极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赋能制造业加速数智转型。推进大型企业迭代升级研发创新、中试验证、工艺优化、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安全生产等全流程环节,推动行业大模型畅联产线数据、赋能迭代升级。

产业链上下游组织生产模式在重庆加速重构。赛力斯细分行业产业大脑与赛力斯汽车AI超级工厂链接耦合,联动供应链企业超300家,建设场景32个,链接5家智能工厂,推动产业体系培育由个体竞争向体系协同转变。

走进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AI+智慧制药”工厂,智能制药设备有条不紊地进行自动化作业,全自动智能中药提取生产线让生产智能化程度“拉满”。重庆累计建成10个市级未来工厂,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应用智能化设备22.8万台(套),产品不良率、运营成本、单位生产耗能分别降低38.2%、22.7%、21.9%。

作为制造重镇,重庆的制造产业“智改数转”加速推进。引育方案设计商、装备成套商、系统集成商……重庆为中小企业带来全方位的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服务,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1231个、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2.7%,建成智能工厂211个、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7.6%。

夯实基础底座

人工智能发展支撑体系加速完善

中冶赛迪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研发的“金睛”视觉大模型,在27个大中型钢铁企业上线投用;“疆算入渝”工程,让重庆、新疆哈密数据传输往返时延压缩至36毫秒;聚焦学校上下学时段交通拥堵的症结,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创新打造“智慧地下停车接送系统”项目,解决高峰时段拥堵严重、停车难、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这些智能变革正在重庆发生。

重庆聚焦夯实基础底座,从底层算力到顶层应用,从赋能制造到服务民生,人工智能发展支撑体系加速完善。

看创新能力——资源与人才正汇聚。构建人工智能科创平台体系,大力推动高校AI+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建设,布局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52个,引育新型研发机构42家。加强专业人才引育,汇聚人工智能高水平创新人才113人。重庆成为AI技术攻关与人才汇聚的新高地。

看基础设施——智算网络已就绪。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重要节点,重庆建成19个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西部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等重要基础设施投入使用,智算规模突破4500P。

看“数字重庆”——一网统管,全域赋能。重庆率先构建“市域一体、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实现城市运行数据全要素、动态化采集与映射,为AI应用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动能”。

阿里巴巴等企业纷纷落子重庆;沪渝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兆言”大模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重庆的“智慧大脑”越来越聪明和强大。

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的应用,今年1—7月,重庆市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690.1亿元、同比增长19.4%。

重庆将继续深化“市场+资源+应用场景”招商新模式,引进更多AI龙头企业、数据服务商与集成运营商;建设开源社区与公共服务平台,孵化高成长性AI企业;以AI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全国标杆应用案例。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蓝图已绘就,广阔的试验场和包容的创新生态在这里展开,重庆阔步前行。

整零协同、软硬结合、共建生态

重庆加速迈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

▲图为赛力斯超级工厂生产车间。赛力斯集团供图

在重庆市的汽车产业版图上,一幅由创新与变革绘制的画卷徐徐展开。按照“整零协同、软硬结合、共建生态”的发展思路,重庆全力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走进沙坪坝区青凤科创城,拓普汽车底盘系统(重庆)有限公司的底盘车间内机器轰鸣。在这里,一体化压铸成型核心技术让铝后副车架减重30%以上,不仅降低了能耗,还延长了动力电池寿命。作为赛力斯汽车的重要配套企业,拓普凭借技术优势,收获了源源不断的订单。不远处的赛力斯汽车凤凰智慧工厂,更是智能化的典范。关键工序实现100%自动化,24小时在线监测,“光伏+造车”零碳工厂示范项目每年发电1584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3284吨,展示着绿色与智能融合的魅力。

在九龙坡区铜陶北路,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的银灰色厂房格外醒目。厂区里,技术人员对氢动力模块进行调试。“正在测试的这款300千瓦氢动力模块将下线并实现规模化运营,新疆哈密载重49吨的重卡搭载它可以翻越天山。”公司研发部项目经理杨洋介绍,与一般燃料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充能更快,在高海拔、低温等环境中可以保持较好的性能,载重49吨的重卡,只需充能10多分钟,就能实现600多公里续航。博世已推出多款智能可靠的氢燃料电池系统、重型电驱桥以及储氢系统关键零部件,为商用车市场提供了灵活的氢动力系统解决方案。其自主研发的氢动力模块,可适配4.5吨至49吨的冷链物流车、环卫车及干线重卡,并在18个省份开展示范运营。

重庆形成了以长安汽车、赛力斯汽车为龙头,10多家整车企业协同发展的整车体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三大系统、十二大总成、56个部件实现全覆盖和集群式发展。2024年,重庆市汽车产量达254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万辆。弗迪刀片电池、青山工业多合一电驱等零部件产品技术和产销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今年1—7月,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量持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共建生态是重庆发展汽车产业的又一举措。重庆加快建设“便捷超充之城”,实现所有乡镇、街道超快充设施全覆盖。完善物流、金融、检验检测等服务体系,实施“渝车出海”行动,让“重庆造”汽车驶向164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积极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建成349个汽车行业数字化车间、52个智能工厂。

重庆凭借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疾驰,向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奋勇前行。

先行先试 低空经济蓄势腾飞

在高原区域从事地质勘探、在戈壁地区辅助电网基建、在山火现场开展明火扑灭……近年来,“驼峰”500重载无人直升机,已在多个高难度任务中崭露头角。

作为重庆低空经济的代表性企业之一,驼航科技致力于“驼峰”系列纵列式重载无人直升机的研发、生产及特种航空运投方案的实施。

驼航科技的成长,是重庆培育壮大低空经济的缩影。在低空经济赛道,重庆正加速构建“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

重庆着眼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绘制低空制造产业链图谱,去年以来招引低空制造产业类项目12个,签约总金额达160亿元。

近年来,重庆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着力构建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为引领的企业矩阵。重庆建成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4家市级中小型硬科技企业,培育一批低空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

从安全巡查、应急救援、检测检修、高空灭火等城市治理领域,到短途运输、农林植保、地理测绘、环境气象监测、旅游观光等行业,重庆的低空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在南川区金佛山深处的笋林作业区,一架无人机驮着80公斤物资,7分钟就翻越了海拔约2200米的山梁。在南岸区,几千架无人机从南滨路弹子石广场腾空而起,十几分钟的展演,成为重庆“低空+文旅”的生动注脚。

作为重庆首批“低空经济先行试验区”,梁平区通过打造低空制造集聚区、低空综合服务区、低空应用先行区、低空文旅活力区、区域通航物流枢纽,逐渐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低空产业基地。

未来,重庆将在发展领域和产品谱系两大方向布局未来产业。引导低空飞行装备产业集聚发展,扩大低空保障装备产业应用规模,提升低空服务装备产业服务质量;重点发展飞行整机装备产业、飞行部件装备产业、航行保障装备产业、低空能源补给装备产业、检验检测装备产业和低空安防反制装备产业。

数字技术绘就山城新画卷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含谷镇寨山坪村高空瞭望AI摄像头,近日捕捉到某建设工地疑似发生扬尘污染。事件同步推送至属地镇街基层治理中心后,工作人员迅速赶往现场,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处置。得益于“在建项目风险管控综合场景”,扬尘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重庆积极推进“数字重庆”建设,赋能治理、服务、发展三大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在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巨型屏幕上实时数据不断跳动。依托基层智治体系,重庆构建起“市—区县—镇街”三级贯通的城市治理“神经网络”。

重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43万个,当地建设“山地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在隐患点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位移等数据,分析风险等级。前不久,云阳县突发强降雨,数字化平台实时捕捉到渠马镇渠富村的座墩石滑坡监测点地表位移数据异常,触发预警。系统将险情推送至网格员终端,联动应急指挥中心。村里精准排查隐患区域,紧急转移群众。

数字赋能,不仅让治理更精准,还让服务更暖心。在江北区政务服务中心,各部门打通数据壁垒,加强跨领域业务协同,努力让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依托“万汇智警”实验室,万州区公安局推动警务工作向智慧化转型,以科技提升群众安全感;渝中区以数字化推动“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

数字赋能,让发展更强劲。曾经,重庆仕佳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想和上下游合作时,总担心不够了解对方“底细”,然而市面上的企业信用查询软件需付费且更新不及时。今年初,璧山区推出“CD级信用评价企业预警”应用,接入全国企业信息数据,供区内2万多家企业免费使用。“手机上就可查询合作公司运营状况。”仕佳精工公司负责人张晓隆说。

服务企业发展,重庆上线企业发展诉求一站式服务平台,将惠企政策“送上门”,还引导各地各单位拥抱数字化,让生产更高效:中冶赛迪构建智慧工厂体系架构,帮助众多钢铁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潼南区对柠檬产业进行全链条智能化管理……

从治理数字化到服务智能化,再到产业高端化,重庆以数字技术为笔,在巴渝大地上绘就壮美画卷。

以人工智能推进产业创新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位于重庆永川高新区的重庆聚源通达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汽车座椅滑轮和骨架,通过对生产设备实施智能化改造,企业进一步提高了定制化产品生产能力,合作客户涵盖赛力斯、长城等车企。

“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了6到7倍,之前工序不良率是5‰左右,现在控制在1‰左右。”聚源通达公司总经理闫家钢说。

今年1—7月,重庆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完成产值1343.9亿元,增长7.9%。其中,智能制造装备完成产值224.2亿元,增长3.2%;动力装备产业完成产值104.3亿元,增长14.2%;农机装备完成产值189.81亿元,增长26.5%。新实施技改项目938个,带动技改投资增长22.7%,对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56.2%。

重庆市全力推进产业创新,实施重大技术装备“首创优用”行动。聚焦新能源装备、机器人、低空装备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完善首台(套)产品认定及首购首用激励机制,构建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推广体系。

在铜梁区,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基地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强化产业链招商,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重庆联合中国船舶集团建设内河新能源船舶研发制造总部,协同中国中车集团落地轨道交通检测中试平台及制造项目;引进特变电工、中国商飞、宇树科技等龙头企业,联动投资机构开展资本招商,依托明月湖产业基地培育初创企业。积极营造产业生态;组建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拓展国际市场,打造“工业母机+”“机器人+”“低空装备+”等示范场景,举办新产品发布会及产需对接活动推广“重庆造”装备。

抢抓机遇,重庆围绕风、光、水、氢、储等领域加快创新突破,构建从研发制造到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同步夯实机器人产业基础,政产学研协同攻克核心零部件制造、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补齐高端减速器等短板,健全机器人检测认证体系,支持链主企业开放共享资源以带动产业链协作。推动轨道交通强链补链,以整车企业为牵引,引进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在渝布局,推动本土专精特新企业加速成果转化。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