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大会要闻
数智新局|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邱冬阳:产教融合非“握手”而需“共生”,高校当育“AI+专业”复合型人才
时间:2025-09-06 来源: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


9月5日至8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将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本届智博会聚焦“人工智能+”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年度主题,全方位展现智能科技前沿成果与产业融合新图景。

上游新闻发起“数智新局”——2025智博会特别节目,邀请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邱冬阳,为大家解读人工智能浪潮下的重庆产业变革与人才战略。

主持人:本届智博会以人工智能为主线,聚焦“人工智能+”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两个年度主题。在您看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如何深刻重塑重庆产业基因?

邱冬阳: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深度重构重庆“33618”现代产业体系。我举两个身边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智能制造从自动化迈向智能化决策。工厂在用上了工业机器人灵巧手后,装配线上24小时连轴转,效率提升60%。

第二,AI驱动医药研发革新。以前研发新药找靶点像大海捞针。我们观察到部分重庆药企,通过AI算法,研发周期因此缩短了50%以上,这是研发效率的革命性突破。

这些变革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两点根本性转变:一方面,数据跃升为新型核心生产要素,成为构建未来产业竞争力的基石。需要注意的是伴随着数据要素的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AI注入,带来了生产函数的改变,推动生产过程改变,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催生了新质生产力。

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正是通过这种重构,推动产业提能级。

当然挑战也明显。简单重复的岗位像基础客服、流水线操作工压力很大。重庆作为传统制造重镇,转型的步子必须更快才跟得上这波技术浪潮。

主持人:产业智能化升级必然对人才结构提出新要求。您曾提出“产教融合不是握手而是共生”。面对AI驱动的产业变革,当前企业最急需哪类人才?

邱冬阳:对于AI驱动的产业变革,当前企业最急需的是“AI+专业”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举例子来讲,比如金融行业,过去招人看财经证书,后来抢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现在最吃香的是“AI+金融”人才。

再比如自动化的生产线,操作工少了,但会设计柔性生产线、能指挥机器人的工程师缺口大。这类人才既要熟悉机械原理,又要会给AI“下指令”。

作为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策源地的高校,正积极推动“共生式”产教融合。

优化布局上,落实教育部“四新”建设,推动教育数字化。重庆理工大学已设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AI+金融”特色班及人工智能学院。

同时,全面将AI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课程、教材数字化升级,改造教学环境等适应数智化需求。

另外,我们还加强了与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中去,适应产业快速变化,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真正与产业实现“共生”。

主持人:展望未来,您认为AI技术持续突破,将对重庆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哪些颠覆性影响?高校在培育产业新动能方面将扮演什么角色?

邱冬阳: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绝非对现有产业体系的渐进式改良,而是对产业链的“基因重组”。

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第一,生产范式革新,从刚性自动化迈向自适应柔性制造。 如智慧汽车生产线让大规模定制、按需生产成为现实。

第二,产品形态跃迁,固化功能向智能交互演进。例如,智能网联汽车的座舱系统,通过AI算法,实现主动服务与个性化体验。

第三,底层竞争逻辑转变,以数据为核心、算法为引擎、快速迭代优化的“数据智能闭环”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AI驱动的产业深刻变革,高校应着力承担三大角色:

首先是前沿方向引领者,将前瞻性学术成果转化为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为产业发展提供清晰的技术路线图与战略指引。

其次是复合型创新人才孵化器,破解产教融合“两张皮”难题,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教学场景与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培养“AI+”交叉融合人才。

最后是协同创新生态重要支点,我认为未来的产业竞争是创新生态的竞争。高校应积极搭建多主体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形式,深化“四链”融合“四侧”协同,加速AI技术成果在先进制造业关键环节的转化与应用,成为区域创新的关键枢纽和活力源泉。

上游新闻记者 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