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大会要闻
智博现场|智能汽车的未来之路在何方?这场会议上专家给出答案
时间:2025-09-07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9月5日,“2025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生态大会”作为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在重庆科学会堂启幕。全球顶尖行业专家、知名学者与产业领袖齐聚一堂,围绕智能时代的汽车安全、技术生态的重构以及全球化浪潮下的新机遇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2025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生态大会现场。记者 李雨恒 摄

重构智能时代安全之基

“无论汽车技术如何发展,安全始终是其最基本、最核心的属性。”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骏的开场白,引发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共鸣。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骏作主旨报告。记者 李雨恒 摄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随着汽车“新四化”的深度融合,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构建一个全新的“泛安全”体系已成为行业共识。

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李骏院士指出,我国地域辽阔、路况复杂、人车混行密度大,导致智能网联汽车的运行设计呈现高度碎片化,这给单车智能的算法带来了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功能安全、AI安全等一系列系统性、综合性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总经理胡成太对此表示认同,他表示,目前国家政策已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预防的全链条管控,用户需求从满足法规的“门槛安全”,跃升至寻求价值认同的“高阶安全”,新能源汽车自身特性也带来了电池安全、数据安全、芯片供应链安全等更深、更宽的维度。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副主任李艳分享的数据显示,汽车缺陷正从显性的硬件问题,向非显性的软件层面转化,因软件控制逻辑不合理、功能误触发等导致的新形态安全问题增长明显。她列举案例:多起事故中,驾驶员坚持称自己踩了刹车,但后台数据显示踩下的是加速踏板。最终判定,这是车辆功能设计存在与人因逻辑相悖的问题。“在紧急情况下,谁能保证自己的肌肉是松弛的?”李艳的这一反问,直指当前智能汽车在人机交互安全设计上的深层问题。

面对挑战,行业应如何破局?与会专家认为,首先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李骏说,招商车研等第三方机构推出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评价规程,这有助于暴露系统短板,指明研发方向,并推动消费者关注点从“功能炫酷”转向“能力可靠”,让用户“看清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真正的安全底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则表示,安全必须以自主可信的计算体系为基础。他认为,传统的“防火墙”式被动防御已无法应对智能时代的网络安全威胁。“我们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不能是‘残疾人’,生下来就没有免疫器官。”他生动地比喻说。他倡议建立“可信计算3.0”,这是一种计算与防护并行的“免疫”体系,以密码为基因,能及时识别并排斥有害物质,从根本上确保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从而为智能驾驶的控制与执行、管理与操作提供坚实的安全底座。

超越单车的合作新生态

“需求定义汽车,生态伙伴成就汽车。”在会上,庆铃汽车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陈玉阳的这句话,精练地概括了智能时代汽车产业的又一核心特征: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开放、协同的新生态正在形成。

与会专家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硬件产品,而是一个集成了先进计算、海量数据和云端服务的“新物种”。蔚来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数字安全官卢龙对此深有感触,他直言:“这一波AI技术是革命,不是泡沫。”他介绍AI技术在蔚来的具体应用:名为“SEC”的系统工程智能助手,可以将过去需要数周才能完成的工程变更影响分析,缩短至几天;AI赋能的质量管理系统,能让知识主动、及时地找到相应工程师,而非“人找知识”。这背后,是“数智融合”的底层逻辑在驱动企业全价值链的效能变革。

胡成太将其软件定义汽车(SDA)的平台架构形容为“天上一朵云,空中一张网,中间一平台,地下全场景”,生动描绘了一个以车为核心,连接云端、网络和各类应用场景的立体化生态。

如果说乘用车企业更侧重于构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数字化生态,那么商用车企业则更强调产业链的协同。陈玉阳指出,商用车面临着全域环境、宽载荷谱、长里程耐久等特殊且严苛的要求,产品呈现“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这决定了任何一家企业都难以包打天下。因此,庆铃汽车坚持与日本五十铃、德国博世、宁德时代、华为等全球顶尖伙伴联合创新,狠抓“产、学、研、用”四链融合,共同打造面向不同场景的解决方案。

拥抱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国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技术上的“弯道超车”,中国汽车品牌“走出去”已从愿景变为现实。大会上,来自海外的专家和机构分享了他们对这一趋势的观察,描绘了广阔的“蓝海”,指出了暗藏的“礁石”。

泰国电动汽车协会主席佑萨彭·劳额伦展示了以泰国为代表的东盟市场的巨大潜力。泰国政府推出了宏伟的“30·30愿景”(即到2030年,零排放汽车占汽车产量的30%,占新车注册量的50%),并以一系列消费补贴和税收激励政策。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泰国纯电动汽车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他特别提到,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泰国市场中已“占据着主导地位”。

“走出去是第一步,面临的挑战是活下来和融进去。”德凯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吴航军的观点更为冷静。他以全球要求最严苛的欧洲市场为例,指出了中国车企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持续的法规合规审查。获得欧盟整车形式认证(WVTA)只是“入场券”,后续还将面临贯穿车辆全生命周期的生产一致性(COP)、在用车符合性(ISC)等严苛审查,以及不断升级的通用安全法规、网络安全法规乃至欧7排放标准。

其次是超越法规的市场监管。欧盟各成员国执法机构会像“市场警察”一样,随时从市场上随机购买车辆进行“突击检查”,聚焦安全与排放两大命门,对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实际表现也会放到放大镜下审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吴航军指出,以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五星评级为代表的安全评价,以及衡量环保性能的Green NCAP评级,深刻影响着欧洲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他介绍,在获得Euro NCAP五星的车型中,中国品牌已占据绝对主导,证明了中国汽车在被动安全上已达世界一流。但他也坦言,在主动安全系统的精细化调校、人机交互体验的跨文化适配上,中国品牌仍有提升空间。“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改进,并非否定进步,恰恰是走向成熟、真正融入全球市场的必经之路。”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