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5G规模化商用加速普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已启动6G研发布局。2023年12月5日,由中国IMT-2030(6G)推进组、中国通信学会、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3全球6G发展大会在重庆两江新区明月湖成功开幕。本届大会以"从愿景需求到技术架构"为主题,邀请两院院士、国内外权威专家、国际组织代表、知名企业家等,围绕6G性能需求、关键技术、试验验证、国际标准化等议题,深入探讨6G发展愿景和技术产业路径,推动构建全球6G发展创新生态。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作了题为"6G通感算融合发展问题"的主旨演讲,重点介绍了6G通感算融合的发展需求、典型特征和面临的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以"通信与AI技术融合的6G系统:思考及实践"为题作主旨演讲。张平院士认为,移动通信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改变传统通信范式、提升通信网络整体性能、推动移动通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在开幕式中,大会发布了由IMT-2030(6G)推进组研究撰写的《6G网络架构展望》《6G无线系统设计原则和典型特征》两部白皮书。
其中,《6G网络架构展望》白皮书中提出,6G网络将秉承兼容、跨域、分布、内生、至简、弹性、绿色、开放等设计原则进行架构设计,实现平台化服务网络。还提出6G网络架构的总体设计展望是成为一个开放创新和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其架构特征是具备超越连接的服务能力。其中,网络能力包括无处不在的连接、算力网络能力,可信安全、感知、数据服务能力,以及基于AI的网络智能自治等。
《 6G无线系统设计原则和典型特征》白皮书中提出,6G网络作为提供连接和超越连接能力的服务基座,其无线系统需要提供超越通信边界的性能、智能多样灵活的无线功能,并支撑新的应用生态和发展需求,将基于按需适配、智慧原生、融合一体化、数据原生、绿色低碳、内生可信、联合优化等原则进行设计。
随着6G的展开,将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呢?与会专家介绍,在工业领域,可能会出现数字孪生工厂。比如,我们要生产一款产品,可以将虚拟的产品模型在虚拟产线上进行一轮预生产,发现问题并在虚拟产线上调整解决,之后再在现实的生产线上进行生产,大幅度提升效率;在个人领域,可以借助穿戴式设备,对人体的健康数据实时采集,形成针对个人的数字孪生体,不但能实时监测人体的健康状况,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对可能的疾病进行预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