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全市产业园区如何高质量发展?这份《意见》都说清楚了
时间:2021-10-21 来源:华龙网

为加快推动重庆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2025年基本形成特色引领、创新驱动、智慧赋能、绿色发展的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意见》立足于推动“十四五”时期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系统性、创新性地描绘了发展蓝图,明确了发展方向,指明了实施路径,是指引和推动“十四五”时期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据了解,产业园区(以下统称“园区”)是指两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综合保税区等开发区中以发展工业和信息化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和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主战场,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2002年全面启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以来,通过20年的快速发展,全市已构建形成“2+6+6+36”(2代表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第一个6代表3个国家级高新区和3个国家级经开区,第二个6代表6个综合保税区,36代表9个市级高新区和27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以下统称产业园区或园区)产业园区架构体系,涵盖了除渝中区以外的所有区县。2020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1.88万亿元、占全市84%,园区已逐步打造成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平台和主引擎。

■《意见》明确了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定位。《意见》指出,要坚持创新、集群、智能、绿色、融合发展方向,立足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着力发挥园区在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城镇就业等方面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业承载功能,加快把全市园区打造成为先进制造集聚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开放发展先行区、产城景融合示范区,为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意见》明确了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针对形成特色引领、创新驱动、智慧赋能、绿色发展的园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意见》具体提出以下发展目标:

全市园区规模工业产值年均增长6.5%以上、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86%以上。

共建10个市级重点关键产业园,累计创建1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2.2%以上,有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分别提高到55%、70%以上。

智慧园区管理服务系统全面建成,建成50个智能工厂和500个数字化车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16%、20%,建成绿色园区30个。

■《意见》明确了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意见》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的产城景融合发展角度,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打造特色园区、提升创新发展水平、智慧赋能园区发展、拓展开放发展空间、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综合承载功能和坚持绿色安全发展等七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其中布局市级重点关键产业园、建设新型智慧园区、打造中小企业生态家园首次纳入园区高质量发展体系之中。

1.打造特色园区。将聚力推进园区特色发展、打造园区品牌作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础持续完善园区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方面,引导各产业园区精准定位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培育形成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骨干支柱企业;另一方面,统筹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市级重点关键产业园、市级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特色发展载体建设,持续打造产业特色集群发展品牌。

2.提升创新发展水平。推动各类产业创新资源和要素持续向园区集聚,包括组建培育各类研发机构、加大园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发展支持力度、协同开展园区技术创新、营造园区创新发展良好氛围等举措,加快提升园区创新发展水平。

3.智慧赋能园区发展。立足于大数据、智能化赋能园区建设发展,提出了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和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等具体任务,以全面推动智慧赋能园区发展。

4.拓展开放发展空间。一方面要提升承接外部产业转移能力,包括发挥现有交通区位优势、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等;另一方面要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西协作、三峡对口支援现有政策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合作交流。

5.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为园区小微企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上市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包括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加强园区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园区孵化培育功能等举措,从而打造一批中小企业生态家园、高水平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功能、规划建设一批孵化园。

6.完善综合承载功能。从推动园区产城景融合发展角度,立足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统筹优化园区空间布局,高水平建设完善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生活服务设施。同时,立足园区发展实际需求,首次提出了加强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这一举措。

7.坚持绿色安全发展。从顺应绿色发展趋势出发,一方面加快培育绿色产业集群,构建完善产业链耦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另一方面鼓励入园企业加强绿色技术改造。同时,持续筑牢园区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引进推广安全、环保第三方专业服务,持续提升园区安全、环保专业化管理水平。

■《意见》明确了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意见》从加大财政支持、加强融资服务、加强用地保障、支持实体运营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综合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支撑体系,并首次提出建立完善全市园区统计体系和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等工作举措。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必将极大地支撑推动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相关链接

《意见》有何创新之处?

《意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意见和举措:

● 首次提出了“产业园区”的概念。自2002年全面启动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以来,集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的开发区都统称工业园区,但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传统的工业园区已不能涵盖现代制造业体系建设、开发区功能形态演变的内涵和外延。为此,根据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8次会议精神,《意见》将送审稿提出的“工业园区”修改为“产业园区”。

● 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加快把全市园区打造成为先进制造集聚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开放发展先行区、产城景融合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和到基本形成特色引领、创新驱动、智慧赋能、绿色发展的园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目标定位。这一发展定位,充分体现新时期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及其地位和作用。

● 首次提出了要布局市级重点关键产业园、建设新型智慧园区和打造中小企业生态家园三大任务。这是基于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大数据智能化赋能以及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提出的推进新时期园区高质量发展具有支撑性、引领性、系统性的创新举措。

● 提出了持续推动各类产业创新资源和要素向园区集聚,高水平搭建完善各类研发创新机构,构建重点突出和梯度完善的链式培育体系,推动园区常态化、专业化、应用化、协同化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全面夯实园区创新发展基础,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 提出了要建立完善全市园区统计体系和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市政府第158次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检查评比力度、激励各区县比学赶超。为此,《意见》提出了建立统计评价体系相关举措,以适时调度掌握园区高质量发展动态,营造营造园区发展比、学、赶、超氛围,其中园区统计体系是基础支撑、园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