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并将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协同发展作为核心抓手。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10%,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60%以上的GDP和80%以上的城镇就业,两者结合形成的创新势能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
政策铺路: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双向奔赴”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首次明确“数据要素平等参与分配”“禁止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从法治层面扫清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制度障碍。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指出,该法案将“两个毫不动摇”纳入法律框架,保障民营企业在资源获取、市场竞争中的平等权益。例如,安徽计划2025年新培育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法律保障加速其数字化进程。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地方政府发布“民营企业投资机会清单”,涵盖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新赛道。
在济南,推出民营企业参与交通、能源、市政等领域的投资清单,吸引民企参与智慧城市项目;在天津,开放商业航天、生物技术等应用场景,推动民营企业与国企共建数字供应链;航天科技集团向商业卫星公司开放试验设施,民营企业参与率达47%,形成了“国企搭台、民企唱戏”的协同模式。
实践破局:从“制造车间”到“数字生态”的民企跃迁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董事长张天任指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使企业研发周期缩短40%,定制化水平提升50%。
华为在2024年发布全球首个全栈自研作系统HarmonyOS NEXT,并计划在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展示6G原型技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2025年目标销量550万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预计超30%,其自主研发的固态电池技术推动行业能效提升30%;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代表通道”上表示,企业将“把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终端”,其SU7 Ultra智能汽车已在巴塞罗那车展引发国际关注。
从全国到区域,民企数字化转型已从“个体突破”迈向“生态协同”。以重庆为例,截至2024年底,重庆累计建成183个智能工厂和1096个数字化车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6.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3.9%,两化融合指数位居西部地区第一。2024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增至343家,覆盖汽车、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集群,推动超60%的制造业企业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升级。
赛力斯汽车入选全国工商联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通过智慧工厂建设实现研发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升20%、运营成本降低20%,其全球协同数字化研发平台被工信部评为“5G+工业互联网”标杆场景;华森制药打造了西南首个5G数字化制药工厂,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运营成本降低2310万元/年,能源利用率提高8.4%,产品合格率提升10.18%;富民银行构建“双轮驱动”数字化战略,互联网支付年交易额突破300亿元,通过大数据风控平台实现风险审批自动化,人工干预减少80%。
从“智造重镇”到“智慧名城”,重庆通过政策引导、标杆示范和生态协同,已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协同—全域普惠转型”的数字化跃迁路径。
挑战与机遇:构建“数实共生”新生态的“中国范式”
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但“数实融合”仍面临多重挑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三大破题方向:
平台赋能:培育“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如商界领航联赢平台通过“六维变现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本、流量、技术等全链条支持。
标准统一:制定智能制造、数据跨境流动等国家标准,解决民营企业“出海”合规难题。
生态协同:推动国企与民企共建数字供应链,例如航天科技集团向商业卫星公司开放试验设施,民营企业参与率达47%。
各代表、委员也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指出,AI技术应用带来新隐患,需推动“AI+安全”创新应用,护航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新能源产业快速扩张,但储能电站利用率不足30%,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建议通过“峰谷价差扩大+容量电价补偿”破解储能盈利难题;全国人大代表高纪凡提出“光伏+储能”市场化方案,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出,中国正形成“政策引导—民企创新—数字反哺”的良性循环。当数智引擎与民企脉搏共振,一场“以新提质”的变革正在两会政策东风中加速推进。从立法保障到场景落地,从车间到云端,这场双向奔赴不仅重塑中国经济的肌理,更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