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新职业,上岗了⑨|专门给汽车“找茬”!他们让智能网联汽车更聪明、更安全
时间:2024-08-26 来源:重庆日报

一款高技术含量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在上市前需要实车测试多久?

答案是接近一年,实际测试的行驶里程超过400万公里。

负责这种测试工作的职业,被称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不久前,它被国家有关部委作为一项新兴职业发布。

长安汽车软件质量副总工程师豆剑,从事的就是这种新职业。在他看来,自己的工作就是专门来“找茬”的:“我们要在产品交付前,尽可能通过测试,让汽车暴露出问题来,验证所有产品层环节,帮助汽车实现‘零缺陷’。”

测试项目比传统汽车多几倍

8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长安科技园,跟豆剑一起体验这份“新”工作。坐在长安即将上市的新车——启源E07驾驶位上,豆剑启动了智能辅助驾驶,车辆平稳行驶在科技园旁的测试道路上,中控台下方一长串线束连接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各种实时数据不断闪现。

之前的大半年时间里,豆剑和团队伙伴们,已经对车辆的各主要性能、质量和外观、通信、娱乐、安全系统等进行了深入测试,目前他们的测试重点转到了NCA(高速智驾领航辅助,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简单而言,就是让汽车不断地上路跑,遭遇各种路况,测试NCA高速智驾领航辅助的适应性,再去迭代优化。

“我们要守住汽车产品交付前的最后一道关口,所以我们的测试工作看起来也更接近未来用户实际使用的情况。”经过一轮测试,豆剑将车停到路边,一边操作笔记本电脑查看各种测试数据,一边告诉记者,启源E07整车技术难度较高,使用了很多智能网联新技术,因此它的测试内容和项目,也远远超过了传统汽车。

比如车上的手机无线充电功能,支持50瓦的无线快充。为保证它能够完美适配目前的主流无线快充手机,测试团队就要把这些手机都拿过来进行实物测试。又比如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不但要测高速路,还要去测国道、省道、乡村路等等。

再加上拨杆变道、手机APP控制、蓝牙、车联网......总体的测试项目,从过去传统汽车的300多项,增加到了现在的1100多项。

新的测试项目,意味着会发现新的问题。例如某款车型,此前豆剑团队就发现这款车的导航播报喜欢提示还有多少米左转。后来他们给工程部门提供了建议,把语音播报改为了下一个路口左转。

据介绍,在整个质量测试周期里,一款传统汽车可能只会发现两三百个问题,大部分都只跟机械相关,但如今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测试,可能发现的问题会暴增十倍。同时,测试项目的增加和问题的增多,也导致测试周期变长。

在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开发周期压缩的背景下,测试人员如何完成要求?

“一方面要扩大测试团队的规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采用先进技术和新手段,来尽可能缩短测试周期。”豆剑以车辆仿真分析为例介绍,过去的有效性只有约80%,现在通过软件等层面的优化,有效性提高到了约93%,大量测试可以在电脑中完成,这就大幅降低了实车验证时间。

工作辛苦但很有趣

不久前,豆剑和同事刚刚经历了一轮长测。在7天时间里,测试小组开着车行驶了5000多公里。这样的工作节奏是他们的常态。

“确实很辛苦,但也很有挑战性,有时还很有趣。”豆剑说,现在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更像是一个“行走的大手机”,对原有的测试方法和思路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测试员努力去思考和探索,有的时候还需要发挥创意,想前人所未想。这也带来很强的新鲜感。

比方说测试自动泊车,需要去考虑和预计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场景,比如断头车位、坡道上的车位、未划线车位等等。有时团队成员会想到一些少见的非标准化场景,但的确又很可能会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大伙都有脑洞大开之感。

“又比如,要测试车辆在各种情况下充电的实际效果,就要考虑各种功率的超快充、快充、慢充等情况。另外在天气很热的情况下,会不会出现发热量大?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开着空调,又会不会影响到充电?”豆剑说,在团队测试这些场景之前,都会先组织来一场头脑风暴,大家集思广益,想一想怎么去策划。

人才瓶颈亟待突破

豆剑是车辆工程专业出身,前些年刚加入长安时,他就负责新品项目质量测试工作。而如今作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他的知识储备、个人能力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大幅提升。

“过去的测试人员,基本上都是跟我差不多的工科毕业,来自机械、机电等专业。而现在这份职业更多偏重于智能网联领域,比如说计算机、软件、通信等专业,但同时对汽车机械领域的专业要求也不会降低。这对个人专业成长和知识掌握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豆剑介绍。

例如,现在长安汽车海外出口车型都要带语音控制,涉及英语、泰语、阿拉伯语等语言的适配和测试,那就要求测试人员具备相关语言技能和语音控制软硬件方面的知识。

“现在都强调手机和车辆之间的互联和通信,手机通信和手机软件知识也是需要掌握的。”豆剑说,这是目前任何单一学科培养体系无法满足的,因此国内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人才也比较稀缺。

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报告,2025年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人才总需求量达11.6万人,人才净缺口最高可达3.7万人,其中就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人才。

面向未来培养人才,豆剑建议行业应该面向车辆智能化与自动驾驶技术、车辆新能源动力系统技术、车辆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三大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布局,高校车辆工程等相关专业也应该新增学科内涵,促进智能网联等知识体系交叉融合,才能突破目前面临的人才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