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蓄冷箱”可以实现-25℃至30℃不同温区的精准控温;
“无人叉车搬运机器人”作业效率高于同类产品30%;
“集装箱海包袋”防止泄漏、保障货物无二次污染……
8月22日,在2022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现场,这些黑科技产品同时出现在一个展厅,共同构成了“智慧”“物流”的参展主旋律。
在这个“智慧物流暨数字通道主题展厅”内,文字、图片、视频都以宏大的叙事方式,向人们展示了近年来,重庆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的历程。
“数智通道”让出海通道更开放、智能
一个月前,7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重庆市万州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成为重庆市第二个开放航空口岸。至此,重庆成为西部内陆地区正式开放口岸数量最多、功能最全的城市,形成覆盖水、陆、空、铁、公多种运输方式的立体开放口岸体系。
“要构建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这是中央为重庆定下的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重庆积极建设智慧通道、智慧口岸、智慧平台,着力实现通道智能化、通关便利化、平台融合化,切实推动口岸物流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不断提升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能级和水平。
据市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电子口岸中心主任熊朝阳介绍,为积极落实口岸物流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要求,我市围绕出海处境大通道,积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数智通道”体系:即“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中欧班列可视化系统、水运口岸营商环境系统、智慧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庆智慧口岸,持续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赋能。
大通道是重庆对外开放的物流基础,也是重庆打造智慧物流的重要载体。通过“数智通道”建设,不断提升开放通道效率,让物流更加开放、智能、共享。
到目前,重庆基本构建起连接欧亚、直达东盟、通江达海、畅行全球、智能便捷的复合型开放通道体系。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值超过8000亿元,国际物流总量超过760万吨。
“数字员工”为货物出海出境降本提速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底,重庆国际铁路班列累计开行突破2万列。
以重庆为中心,国际铁路网向四面八方呈现网状分布,向南有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渝穗班列、中越班列、中老班列、中缅班列等;向西方向有中欧班列、中亚班列;向东有渝甬班列、渝沪班列;向北有渝满俄班列。
比如向南方向,重庆已建成全国首个区域“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平台已上升为国家标准板,在全国推广应用。平台集智能通关、业务协同、数据应用、国际合作4大模块,在线订舱、集装箱物流动态跟踪等11项智慧化功能于一体,为沿线省区市提供更加智能高效的通关物流信息化服务。
用“数字员工”代替人工作业,单证申报成本降低50%以上,准确率提高到99%以上。开拓国际合作,与新加坡港共享国际海运船舶动态等8项关键数据。
与东盟比如新加坡、老挝、越南等国家开展数字提单应用,签发22票数字提单。此外,通过区块链技术高效结汇,将原来2天办理的时效缩短到2分钟,累计便利460余家企业办理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融资结算超100亿元,提升结算效率50%以上。
向西、向北方向,为做好重庆中欧班列和渝满俄班列的安全稳定运行,口岸物流办联合有关部门,建立安全合作会商机制,启动运输安全服务网、GPS跟踪报警系统等智慧安防预警平台,通过7*24小时班列常态化监控,集装箱位置、箱内温湿度等全程数字化监控,解决了运输货物盗案后报案难、查办难、挽损难等问题,增强了班列安全保障能力。
2021年沿线货盗案发案同比下降22%、损失金额同比下降45%,提升了班列运输服务质量。
黄金水道插上智慧翅膀再增“含金量”
向东,是重庆最重要的国际物流通道——长江黄金水道。为优化水运口岸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长江运输效能,市政府口岸物流办牵头建设了水运口岸营商环境优化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了辅助过闸、预约查验、智能拼舱等功能,有效提升水运效率及船舶装载率,进一步提升长江运输服务品质。
再向空中看,通过建设智慧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解决业务处理效率低、园区区域管理不足、信息交互贡献不畅等痛点。实现了航空货物进出港和中转全业务流程信息化处理、货运安检信息全面集成、航空货运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国际快件包裹智能化查验,国际快件日处理量达到2.8万件,进一步降低航空物流运作成本,有力地支持重庆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
数据显示,2021年重庆机场旅客吞吐量3576.6万人次、同比增长2.4%,货邮吞吐量47.7万吨、同比增长15.9%,其中国际货邮吞吐量22.1万吨、同比增长46.8%,连续10年领跑西部主要枢纽机场。
2022年上半年,旅客吞吐量116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2.4万吨,分列国内枢纽机场第2位和第8位。
“CT”透视扫描集装箱效率提高20倍
烈日下的果园港口岸,一艘货船靠港,检查开始,没有繁琐的开箱、也没有复杂的掏箱程序,很快,一个集装箱便完成了检验。
这种不开箱的查验得益于智能化设备的加持——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H986),它可以和医院里的CT一样,对货物进行透视扫描,根据扫描形成的图像来分析验核货物的实际状况是否与申报内容相符,也省去了开箱、掏箱、再装箱环节,大幅减少了查验时间,每小时可完成200个集装箱查验,效率提高了20多倍。
再比如投用的“集装箱智能化理货系统”,通过摄像头、视频监控和智能识别等网络信息化手段,对货物进行点数、计量、清理残缺等,理货信息与装卸作业同步,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精准率。理货确认时间由原来的24小时缩短至0.5小时,降低运营成本约150万元,智能化改造减少人工200余人。
这些只是果园港口岸实施一系列智能化、信息化项目中的缩影。
近年来,重庆口岸物流办着重打造智慧口岸,提升整体通关便利化,优化营商环境。
重点围绕业务流程优化、设施设备改造、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口岸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互享,便利人员和货物快速通关,实现“隐形监管”“顺势监管”“无感通关”,进一步提升口岸作业水平和通关效率。
有了智慧物流的助力,赋能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高效运转,重庆很好地发挥了“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作用。以智慧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在果园港实现无缝联接,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021年,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联运2.8万标箱。
2022年上半年,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联运2.6万标箱。
截至2022年6月,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累计联运超7万标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