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智博会发布活动上,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围绕研究成果转移转化,集中彰显自身优势,做足做足产业发展后半篇文章为主题进行专题发布。
该研究院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重大机遇,以重大原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核心,将商业成功作为检验科技创新工作的关键目标,靶向解决科技成果评价、培育、商业成功的“三大核心难题”,畅通“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培育的全流程管道,实现“三大突破”。目前已成功孵化落地25家“硬科技”企业,实现累计收益约1.5亿元、取得意向订单超8亿元,预计实现产值过16.7亿元,孵化企业成活率达百分之百,被新华社评价为“‘研究院经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并成功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重庆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重庆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多项荣誉资质。
成果转化模式突破:建成“筛选引入、论证评估、组建模拟公司、成立新科技企业、中试制造、产品推向市场”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畅通管道,精准筛选高价值科技成果。通过“一套机制,两个平台,三项管控,四大体系,五大链条”的全要素赋能增值服务,推动初创科技企业跨越“死亡之谷”,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通过实施蓝海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低成本战略“三大战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已成功转化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近400项原创专利技术,孵化成立一大批“硬科技”企业,汇聚研发经费逾1.2亿元,带动实现营收约1亿元。
资源聚集突破:构建“科研开发—定点孵化”对接机制,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20多所高校,30多个实验室,50多家单位组织达成合作关系。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联合川渝科技青年联合会、川渝机械工程学会等十余家知名学术组织,开展“成渝科技资源精准对接活动”等学术交流活动100余次。与中科院联合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智能制造专利池,吸引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10家中科院研究所入池。通过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找准重庆产业与新技术的契合点,推动创新赋能产业“稳链补链强链”。
创新生态突破:打造30万平方米复合式生态空间,建成西南地区首个电子产品研发中试共享基地,成功推动无线电传输、4kW空冷燃料电池堆等50余个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中试熟化,并为上百家重庆本土中小企业提供资源共享服务。引进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聚焦智能装备系统、新兴特种材料等9大领域,深入开展原创性研究成果转化;与重庆理工大学共建重庆清研理工智能控制技术研究院,联合美国普渡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知名高校,打造国际先进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及试验检测基地。现已汇聚50余个科研项目团队、近300名教授专家、5个省部级以上研发平台,实现从基础研究到成果产业化、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直通车”模式。
孵化企业成效:在不到3年时间内,已培育出1家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中国行业100强企业”,2个“重庆英才”创新创业团队,4家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重庆博士后工作站。其中,与重庆大学陈显平教授创建的平创半导体研究院,成立一年升为规模以上企业,两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年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建成投用5000平米车规级功率芯片封装基地,2022年预计产值约2亿元,正开展上市规划;与重庆文理学院李璐教授合作创建的鼎旺公司,已与创维、京东方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取得意向订单超过5.8亿元,正建设国内首个自动化大尺寸硅基新材料显示模组工厂,预计实现产值11亿元以上;与重庆大学孙跃教授团队合作成立的华创公司,已成功研发全球首款无人机双机库自动停机坪,正在规划建设2000m2AGV无线充电自动化生产厂房,预计产能1.5亿元;与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合作成立创新燃料电池公司,研发的空冷氢燃料电池电堆产品各类性能指标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已成功应用于无人机、邮政物流车、船舶等多个领域,预计实现产值8000万元。
下一步,高新院将深入贯彻市第六次党代会关于推动科技创新的安排部署,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力争实现一批短板技术提升或突破,主动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机遇,重点打造“1+10+N”“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体系,奋力建设成渝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技术研发与成果孵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