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智能化、机械化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盘活撂荒地、打造高标准田
时间:2022-06-22 来源:2022智博会

北方收麦,南方种稻,芒种时节刚刚过去,稻田里翠绿的秧苗正奋力生长,田间地头处处可见村民们穿梭忙碌的身影,期盼着金秋时节有个好收成。

江津区石蟆镇素有“江津粮仓”之称,全镇共有耕地15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稳居江津全区第一。

“粮仓”怎样抢抓春耕春播稳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如何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走进田间地头,为你打探江津“重耕稳粮”秘籍。

机械化、智能化来加持

春耕细作,石蟆镇积极开展春耕工作,巩固江津粮仓地位。这其中,探索机器换人的新型耕种体系,其作用尤为突出。

今年5月,在石蟆镇登云村的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无人机在现场技术员的指挥下来回穿梭作业,水稻种子随着无人机的行驶轨迹均匀有序地撒入田中,不到5分钟,一块四亩的水田就撒满了种子。

据了解,石蟆镇还组建了农技专家牵头农技人员的志愿服务队5支,建立农技服务交流群,通过“线上集中、线下分散”的教育模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技服务指导。

此外,加快推进社会化服务建设,提升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得益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便利,石蟆镇村民何世友的8亩农田,在3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插秧,是人工栽秧速度的20多倍。

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指导等举措,石蟆镇大力推广无人机水稻直播和机械插秧,提高春耕效率。

江津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三夏”期间,江津全区共投入农业机械2万余台(套),夏粮产量达4.31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36%。

为了抢抓夏粮生产,江津区从抓好抓细小春田管、加强防灾减灾指导、加强农机作业调度等三方面下功夫。其中,组建近百人的农业科技春耕助耕队,下沉到镇、村开展调研,指导春耕生产,指导镇街抓好小春田管,推动关键措施落实到田,采取追肥、保墒等精细化措施,推动三类苗由弱转壮,努力增粒数、增粒重,保障了单产不下降,实现小春粮油作物大面积增产目标。

做好“三夏”生产,江津区下一步将做好田间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控、抢抓时令播种、做好防汛抗旱等工作,促进实现全年粮食稳产增效目标。

盘活1330亩撂荒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最基本保障。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石蟆镇从年初就全面启动“春耕计划”,坚决扛稳“江津粮仓”重担。

“抢抓夏粮生产,守牢耕地红线,石蟆镇推出了多项举措。”石蟆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强化农田建设,改善耕作条件,提升土地利用率,江津在石蟆全面启动2.9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土地复垦305户,设计新增耕地面积157.97亩,加大撂荒地管理利用,引导新发展的林果业上山上坡,全力保障粮食生产用地。

“沉睡土地”变“希望田野”,江津石蟆下足了功夫。

今年5月,在江津石蟆镇天旗村,工作人员扛着测量设备,在田间地头查看撂荒地实际情况。工作人员对照图斑核实地块现状,对疑似撂荒地的位置、面积、撂荒原因、撂荒年限、土地现状等信息进行详细登记,全面掌握未耕种图斑实际情况。

核查是基础,整治才是关键。石蟆镇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网格化”动态管理机制,落实村、社网格监管员,加强政策宣传和巡查力度,营造良好的耕地保护工作氛围,坚决遏制新增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把荒地真正变为良田。”石蟆镇农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去年6月到今年4月,全镇共整治撂荒地1330亩,计划用于种植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撂荒地复耕复种正在有序推进。

盘活撂荒地,只是江津守护耕地红线一项举措。据了解,江津区还开展耕地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主动出击,推进执法监管常态化,建立耕地保护监督举报机制;强化宣传发动,增强耕地红线意识,营造保护氛围,利用流动小喇叭、横幅标语、宣传资料等方式,全方位开展耕地保护宣传工作,全力提升群众耕地保护知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