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重庆打造软件名城,硬实力何在?
时间:2021-10-21 来源:两江观察公众号

软件业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一种硬实力。

近日,《重庆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到2025年,重庆将力争全面建成一流的中国软件特色名城,进入全国软件产业“第一梯队”。

重庆作为传统的制造业重镇,软件业如何杀出重围、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对此,两江观察采访了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学院院长钱鹰、重庆市社科院产业研究所研究员江薇薇。

▲重庆一科技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数字化车间生产线上忙碌。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工业软件是重点

重庆软件业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软件业产值要达到5000亿元。重庆软件业务收入在“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8.3%,呈现出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规模效益快速增长、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企业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生态持续优化的喜人局面,但也缺乏龙头企业、园区同质化、产业融合度不够、人才不足等挑战。

两江观察:规划中提出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兴技术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六大产业方向,重庆在这些方面情况如何?

钱鹰:重庆在这六大产业方向都有一定的基础和机会。

工业软件是其中的重点。重庆是我国工业门类最全的城市之一,有较好的工业、高校、人才基础,这些都为重庆工业软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但工业软件的发展除了市场引导外,还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将传统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改造任务作为培育工业软件产业的市场力量,在政府的规划和推动下释放出来。

来分析下重庆软件业的几个细分领域——

信息安全软件方面,重庆在工控安全、跨境网络、商用密码、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等领域具有众多应用场景,研发和市场可形成良性循环。

基础软件方面,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通用软件,我国还不具备同国际大型企业竞争的优势。重庆想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有相当难度,但在嵌入式操作系统、轻量级数据库领域、行业通用应用平台软件领域有一些积累。

行业应用软件和新兴技术软件方面,重庆基础较好,在医疗、教育、电商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地理规划、数据治理、图像识别等领域都有较强的技术储备。

信息技术服务方面,特别是软件外包领域,是涵养基础人才、培育高端人才的基础,重庆此前在此领域有较大投入。

江薇薇:近年来,重庆软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工业软件表现最突出。重庆2019年工业软件收入约占软件产品收入的11%,占比超过沿海软件业大省。在今年的中国工业软件大会上,川渝一体化工业软件服务平台项目、华为(重庆)工业软件创新中心等10余个重点项目签约落户重庆,工业软件实力进一步增强。

基础软件堪比芯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以及大量的资本投入。它不是某个企业某个部门的事,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共同协作和产学研协同打造。重庆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相关产品收入已进入百亿梯队,在中西部排第一。今年在中国工业软件大会上签约的麒麟软件(重庆)项目,就是要在基础软件领域与重庆进行深度合作。

▲汽车软件产业基地在仙桃数据谷正式启动。张亦筑 摄/视觉重庆

机会在细分领域

重庆软件业规划对未来的重点研发方向进行了梳理、细分,提出要培育一批行业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

两江观察:可以看到,在六大产业方向上,重庆更多是在具体的细分领域有一定基础和优势,这是否意味着细分领域是重庆软件业的突破口之一?

钱鹰:重庆的机会是应该在行业细分领域,尤其是通用平台化软件领域。例如,中冶赛迪在冶金行业,长安汽车在汽摩行业,梅安森在煤矿行业,四联集团在仪器仪表行业,维普在知识和数据领域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一定优势……可就此开展行业领域共性软件技术研究,在行业通用平台化软件方面发力,围绕产业链开展新型平台、数据分析、商业智能等领域通用软件的产品研发,重点围绕汽摩、仪器仪表等行业开展物联网领域的嵌入式系统、实时系统等的标准、通用系统的研发。

在细分领域,重庆应该围绕核心制造业,遴选1-2个行业集聚具备制造业和软件业双方工程经验的人才,快速形成该行业软件研发的优势,占领1-2个行业通用软件研发的高地。通过行业定制软件走向行业通用软件,进而向基础通用软件研发进军,由点及面,做大做强软件业。

江薇薇:随着重庆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仪器仪表、家电等多个高端制造板块的快速发展,以及装备、材料、医药、消费品、能源等行业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服务于这些行业的细分领域,对自主软件产业而言,是难得的机遇和突破口。

▲交通信息综合平台正在提升重庆轨道站步行便捷性。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中小企业将成生力军

重庆软件业规划提出,深化“千家软件企业培育工程”,坚持大中小软件企业并重,加快培育一批成长型创新型企业。近日,重庆发布了支持重点软件企业发展名单,其中,成长型和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占比较高。

两江观察:细分领域对体量小、业务相对聚焦的中小企业来说,是否意味着更大的机会?

钱鹰:名单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冶金、仪器仪表、医疗卫生、交通能源等领域,再加上近年兴起的大数据类企业。28家龙头型企业中有16家为依托行业领域的企业,且体量和实力都高于纯软件的12家,成长型和创新型软件企业也基本如此。

由此可见,重庆的软件业发展基本依托制造业,再按照行业门类分类进行规划布局和细分,中小企业的机会也就在此。通过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中小企业也可以成为软件业发展的生力军和突破口。

另外,细分领域除了制造业,服务、文创、旅游行业都还有机会,但是否能够成功完全看市场的力量。

江薇薇:中小软件企业资金、技术、研发团队比较有限,可以充分利用重庆在软件服务外包领域的发展优势,从给龙头企业“软件配套”开始不断积累自身研发实力,通过不断增强对细分市场的控制力获得成长,最终走上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小企业发挥其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灵活性,在细分市场更容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做出自己的特色。

▲长安汽车软件研发人员正在展示技术成果。张亦筑 摄/视觉重庆

 

成渝要互补互促

重庆软件业规划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5年软件产值达到万亿元,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中国软件的重要增长极。

两江观察:成渝在软件产业方面有哪些共性和互补互促的地方?

江薇薇:成渝地区整体软件产业实力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较弱,尤其是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两方面,需要双方在这些领域共同发力。

以信息技术服务为例,这是中西部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最大的方面,信息技术服务两省市相加仅为广东的43.29%,为江苏省的59.74%,其8个细分领域,成渝现有优势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信息系统集成实施服务以及运行维护服务三方面,此外,数据服务发展势头也较好。

钱鹰:成都软件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IC设计、网络增值服务、动漫与游戏和电子商务领域,有中国网安、绿盟等安全软件主力厂商,还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重庆则主要集中在嵌入式软件、工业软件领域,拥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等信息通信枢纽。

双方的工业基础有差异,其生态链上的软件业也各有发展方向,可以形成互补。最近,成都提出了发展汽车电子、汽车车载软件、工业软件和鲲鹏生态的软件业发展方向,与重庆的软件业发展有所重合,双方可以在两个方面展开合作:

一是人才培养。成渝两地高校有较好的互补性,可联合培养跨学科人才;可以建立统一的人才蓄水池,鼓励双方加强人才流动和协同。

二是产业链整体谋划。提高财政资金对软件产业链形成的引导效率,避免在同类共性技术上重复投入;加强双方实体产业融合,提供更大规模的统一市场,从而提高软件产业的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