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展示 线上展厅 场馆布局 N1 重庆科技学院
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
重庆科技学院雷宗明教授团队参与的863计划重大项目“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完成了深水表层钻井泥浆密度动态控制系统成套设备的研制,克服了井底压力预测、高效快速混合、高精度流量密度控制等技术难题,解决了海洋深水表层动态压井钻井技术、水下井口稳定性技术两项卡脖子问题,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南海深水油气勘探981半潜式钻井平台。基于该平台的成功研发与应用,由中海油(中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于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气田水侵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有水气田储集空间组合关系多样、非均质性极强、气水关系特别复杂,导致其高效开发面临水侵规律认识难、水侵动态预测难和水侵有效防控难三大技术难题。重庆科技学院戚志林教授团队历经十余年的多学科联合攻关,揭示了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气田水侵机理及规律,创建了水侵防控关键技术体系。项目成果在安岳气田、普光气田等(特)大型碳酸盐岩气田实现了规模化推广应用,近三年新增天然气产量177.5亿方、新增利润40.35亿元。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多维多尺度物理模拟实验装置、水侵机理研究和水侵动态预测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碳酸盐岩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复杂环境下油气长输管道自动化焊接关键技术及应用
重庆科技学院尹立孟教授团队围绕山区、沙漠、极寒、水网等复杂环境下油气长输管道建设自动化焊接工艺与成套装备研制重大需求,提出了多次热循环下油气长输管道焊接接头组织性能调控理论;形成了"内焊机+双焊炬"等自动化焊接技术和系列化控制技术;自主研发了油气长输管道多枪头内焊机专用装备。项目技术突破了国外对油气长输管道自动化焊接的技术封锁,实现了自动焊装备及技术的自主设计、生产和应用。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程数据监控和设备故障诊断能力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功研制的“XG-A系列管道全自动焊接系统”在中俄东线、 西气东输、陕京四线、南川-涪陵天然气、涪陵页岩气等管道建设中推广应用,销量全国第一、全球第三。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关键技术与应用
重庆科技学院戚志林教授团队围绕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针对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优质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水平应力差大,导致开发规律认识不清,关键开发技术有待突破,高产井模式尚未建立的难题,创建“三优三控”页岩气开发理论,自主建立海相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关键技术系列,构建地质工程一体化平台,创建高产井培育模式,实现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在渝西、威远等页岩气田实现规模化应用,助推我国页岩气年产量超200亿方,使四川盆地成为继北美之后全球第二大页岩气产区,项目近三年应用推广,累计增产页岩气69.3亿方,新增利润32.8亿元。
低品位铅基多金属资源绿色高效协同冶炼关键技术及装备
重庆科技学院周雄教授团队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锌冶炼渣处理和低品位铅基多金属复杂资源绿色高效利用的难题,开发了低品位铅基多金属资源绿色高效协同冶炼关键技术及装备,实现湿法炼锌渣的完全玻璃化和无害化,粗铅连续精炼技术及装备,高锑粗铅电解精炼及高效节能技术,阳极泥自动分离技术,国内首套国产大极板铅电解生产线,多级定向分离及共半生金属高效利用技术。在设备的大型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成套装备,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关键技术及装备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提升了我国冶炼渣处理及低品位多金属资源冶炼技术及装备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重庆城市内涝监测交通指挥系统
重庆科技学院灾害风险与应急管理团队针对城市内涝所引起的车辆淹没、行人安全等问题,建立以实时积水监测为基础、交通引导屏和交通信号灯为载体、靶向短信发送和“积水查”小程序推送为渠道的整套预警体系,形成感知-传输-监测-预警-引排的完整防汛排涝管理闭环,实现城市内涝交通堵塞的灾前预警、灾中对车辆人员进行提醒及智能排水的积水内涝风险防控机制。目前该系统已在沙坪坝区、高新区、九龙坡区、两江新区及北碚区等区县进行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