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展示 线上展厅 场馆布局 N6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射频芯片
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创建于1965年,, 是我国精确制导领域骨干研究所, 是毫米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 主要从事精确测量与制导、星载制导和空间探测等高科技核心技术装备研制, 集电、光、机研发技术能力于一体。深耕雷达、通信领域,形成宽带频率源芯片、射频收发芯片、数字芯片三大谱系,实现多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的量产。宽带频率源系列芯片面向微波/毫米波雷达和通信等应用,采用CMOS工艺全正向设计实现。单片最宽可实现高性能频率源信号输出,覆盖绝大多数模块,同时可以实现赫兹级频率步进。该类产品已在国内三百余家单位完成试用或产品配套。频收发芯片面向微波/毫米波雷达、通信应用。在无人机方向,研发出基于硅基工艺的避障雷达相控阵发射芯片,重点解决无人机避障等问题;在卫星通信方向,研发出基于硅基工艺的卫星通信相控阵接收芯片,重点解决低轨宽带卫星通信、高通量卫星通信等问题。 数字相控阵波控芯片用于实现相控阵射频收发芯片的控制,根据用户输入指向角度指令,完成相控阵天线各TR芯片的相位/幅度解算,可拓展应用于各类工业控制领域。形成发明专利31项,其中代表性发明专利有: 一种双模式射频收发开关 CN112311418A 芯片自动编码装置及方法 CN112287409A 一种门控时钟电路CN112311385A 一种超宽带数字控制移相装置及相位控制方法 CN22360689A
光电吊舱
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创建于1965年,, 是我国精确制导领域骨干研究所, 是毫米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 主要从事精确测量与制导、星载制导和空间探测等高科技核心技术装备研制, 集电、光、机研发技术能力于一体。 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系列光电吊舱产品可用于无人机空中远距离侦察,具备高清可见光、红外成像和激光测距能力,能够实现昼夜连续侦察,结合智能识别算法,实现对地面和低空目标的侦察、监视、识别和跟踪能力。适用于空中实时监控,空中巡检等侦察,模拟对重点区域和重点目标的智能识别、跟踪和定位。 围绕民品市场需求方向,深耕机载光电技术领域,研发机载光电吊舱,突破目标智能识别跟踪技术,重点解决空中对重点目标和区域实时监测问题。应用于安防监控、区域巡检等领域,已有海鹰通航、365、纵横等重点客户开展合作。
光谱成像
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最早从事红外与激光技术工程应用研究与产品研发、生产的单位之一。面向九大专业方向——红外/可见光探测系统技术、激光探测系统技术、光电复合探测系统技术、光学设计与制造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伺服控制技术、光电传感器技术、结构与环境技术、电子电气技术,围绕“光电传感器及应用系统、智能装备”两个产业方向开发了多款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领域、具有国内技术领先水平的产品。 高光谱成像系统(Hyper Spectral Imaging,简称HSI)能够获得二维空间图像信息与一维光谱信息构成的具有“图谱合一”特性的三维光谱图像,它既可观测到空间信息,又可观测到每点上的光谱信息,图像空间信息反映目标物的大小、形状和缺陷等外部特征,光谱信息反映目标的物理和化学成分。 本产品借助先进的半导体工艺技术,将传统的分光系统直接加工在光电传感器之上,形成了将分光系统,光电探测系统,电路读出系统合三为以一的光谱成像微系统。 1.与传统技术相比,光谱成像微系统的优势主要有: 2.基于CMOS工艺技术,与传感器制造工艺兼容,批产时具有成本优势; 3.由于紧密相连,减少了杂散光,光子利用率得到提升; 4.体积和重量与普通的RGB芯片没有区别,实现手指大小的成像系统; 5.CMOS技术为该系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集成度,可与任何电路进行高集成度的连接。 目前该产品可广泛应用在智慧农业,环境保护,国防安全、食药品检测等领域。 形成发明专利6项,其中代表性发明专利有: 1.面向绿色植被检测的凝视型光谱芯片结构及其制备方法(ZL201910220618.1) 2.宽光谱范围的半导体工艺兼容高光谱成像芯片设计方法(ZL201910184639.2) 3.宽调谐范围光谱成像传感器(ZL201811299568.2) 4.基于移动设备屏幕光源的光谱解调系统及方法(ZL201811299579.0) 5.单芯片集成型光谱成像微系统光谱数据校正方法( 申请公布号:CN111024229A) 6.高低通分布式单谱段集成型光谱成像芯片结构( 申请公布号:CN111024230A)。
5g一体化基站
航天新通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军网通信、专网通信和公网通信领域,大力开发核心网、承载网、接入网基础技术及关键产品。公司拥有国家“万人计划”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领域总体组专家、工信部“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咨询专家、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英才计划等高端人才。 5G一体化基站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安装开通方便等特点,同时支持STN和PON回传,并支持设备间级联,特别适合针对村镇热点区域的室外覆盖。 主要技术指标: • 峰值功率小于420W; • 整机小于18公斤; • FDD、TDD制式运营商频段; • 发射功率2×40W; • 支持20M和40M信道带宽; • 下行峰值>410Mbps; • 上行峰值>410Mbps; 形成发明专利7项,其中代表性发明专利有: 一种基于循环前缀的OFDM系统时偏计算方法+202211001181.0; 一种多轨制快速AMC方法+202211236631.4; 一种5G一体化基站及其测试方法+202211711959.7。 1.航天新通5G一体化基站实现在重庆电信5G农村覆盖规模部署,在多省电信公司进行部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数字化农村建设助力,支持中国电信更快更好完成“双千兆”网络建设。 2.2022年2.1G频段5G大功率皮基站研发示范项目,完成了重庆电信万州、云阳、梁平等12个区县试商用部署,验证了小规模组网功能、综合效能及与大网的协同,探索了在乡村及室内5G覆盖的低成本模式,降低了5G网络建设成本,客户满意; 3.2023年2.1G频段5G大功率一体化皮基站采购项目,完成了重庆电信璧山、铜梁等2个区县商用部署,完成了乡村及室内5G覆盖的低成本模式组网,赋能乡村振兴,客户满意。
小型边缘智能控制器
西安航天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产品为客户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智慧业务、智能制造、军工业务”领域,为行业用户提供6000余套自动化和智慧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业绩遍及全国三十一个省、自治区以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知名的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小型边缘智能控制器采用高性能微控制器(基于CORTEX-M4、CORTEX-A7、国产MCU等内核)作为主控制器,产品支持以太网、RS485、RS232、CAN等通讯接口,支持MODBUS RTU、MODBUS TCP、CAN Open等协议,支持5G远程固件升级、边缘计算。智能风阀控制器是小型边缘智能控制器系列产品,主要应用在轨道交通、智慧楼宇、智慧消防等领域。配合PLC、风阀电动执行器、风机等设备使用,解决密闭空间内的空气流通问题,最大可能避免火灾、缺氧等紧急情况的发生。目前已应用于兰州地铁2号线项目、天津地铁7号线项目。形成发明专利5项,其中代表性发明专利有: 1.智能控制器(ZL202230086323.2) 2.边缘智能控制器(202320737067.8) 3.边缘智能控制系统及方法(202310356735.7)
检测预警系统
航天科工惯性技术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批军转民重点企业,主要从事惯性传感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特种电源电路、专用测试设备的研制、生产和服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取得国家专利和国防专利140余项,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地质、交通、水利、矿山、石油等行业。智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广泛应用于地质、交通、水利、矿山等领域,已覆盖全国17个省、300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成功预警福建、湖北、重庆、贵州、甘肃、北京等地近百起地质灾害,构筑了一道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屏障。
案例展示

1.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网络地质安全监测项目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网络地质安全监测项目于2020年6月完成建设。 2021年7月12日开始,北京房山108国道佛子庄站崩塌监测数据持续变化,监测平台发布预警。2021年7月22日12时许,岩体拉裂发生崩塌;8月19日、9月14日,该地灾点接连发生两次崩塌。由于监测预警及时,交通部门及时采取了道路管控措施,确保了通行车辆安全,未造成人员伤亡。

该案例被评选为自然资源部2021年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案例之一。

    2. 十堰市地质灾害监测示范项目

十堰市地质灾害监测示范项目于2019年7月完成建设。2019年8月5日晚上到8月6日早上,十堰市突降暴雨,导致十堰市张湾区幸福小区滑坡变形,8月6日早上6点38分监测平台开始发布报警,在两小时内连续15次报警。当地人员火速到达现场,确认滑坡变形,紧急疏散当地居民,居民撤离十分钟后发生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

人民日报、央视网、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

3. 贵州册亨5.28秧坝村滑坡项目

由于当地连续降雨,2022年5月28日8时15分,黔西南州册亨县秧坝村一组风险斜坡地灾隐患点布设的航天惯性GNSS监测站向指挥中心发出红色预警,收到预警信息后,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迅速响应,组织册亨县自然资源局与相关技术单位于8时34分到达灾害现场勘查险情,并布设警戒线,组织受胁人员有序撤离。此次滑坡造成了靠山一侧房屋被冲毁、5栋办公楼受损,但由于预警准确、现场处置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该案例被评选为自然资源部2022年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