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扫描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

时间:2020-10-13 来源:光明日报

理想中的智慧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自从IBM在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后,诸如此类的问题时长被提及,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想要给出示范。在近日举办的2020年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中国平安、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中国智慧城市的急先锋们齐聚一堂,围绕智慧城市的教育、医疗、交通等话题举行了多场主题论坛。

智慧城市的三个阶段

按照住建部发布的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当前国内的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达到290个。倘若算上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确定的智慧城市试点,国内95%以上的地级市已经走在城市智慧化的道路上,并且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智慧城市尚属于科技驱动的阶段,开始挖掘数据的价值,处于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探索期。典型的案例就是政务的数字化,消除数据烟囱、数据孤岛,可以说是智慧城市在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

第二阶段的智慧城市进入到科技融合的阶段,数据打通后的红利逐渐兑现,城市治理开始走向数据模拟决策的时代。即建设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城市底座,衍生出了智慧交通、智慧工厂、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特别是不同企业在智慧场景下的跨产业协作,打破了传统的产业边界,智慧城市的经济效应被同步释放。

第三阶段的智慧城市开启了科技重构的阶段,智慧场景进一步由点合面,城市进化为多个智慧场景叠加起来的有机体。

人文与科技有机统一

由于不同城市的底蕴不同、禀赋各异,即便是率先步入智慧城市第三阶段的城市,选择的打法也各有侧重。

上海给人的印象是一座务实、小资、内敛又不乏“清高”的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也充满了实用主义的行事风格。比如围绕城市的数据资源下功夫,然后以众创的模式将数据资源打造为智慧城市的“供血系统”。

深圳则是一座创新力十足同时也善于创作奇迹的年轻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有着激进和大胆的一面。比如深圳点燃了本土科技巨头的热情,擅长基础设施的华为,长于服务生态的腾讯,以及对科技赋能有独到理解的平安,都是深圳智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将经验带向了全国……

小资的上海在2018年10月正式推出了“一网通办”平台,将不同职能部门的服务统一为一个平台,目前上海的医疗付费、医疗报销等已经上线试运营,50项个人高频事项实现了“不见面办理”。

激情澎湃的深圳在智慧城市上有着温情的一幕,平安智慧城市承建的“i深圳”已经是深圳市民离不开的服务助手,毕业生1秒就能完成落户审批;个体户在家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并且当天即可拿证;轻微交通事故的定责处理只要5分钟。

无论是上海的一网通办,还是深圳的i深圳,给外界最深刻的印象都是“为民”。就像市民们可以在i深圳中享受社会保障、医疗健康、交通出行、警务安全、生活缴费、电子证明、游玩预约、文体资讯等一站式服务,不同部门业务的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开放共享,正在让城市越来越“善解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