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钢铁行业管理现场像证券交易所那样“高大上”,这一平台是怎么做到的?

时间:2021-07-30 来源:智博会SCE


生产信息、安全信息、诊断信息……一块块大屏幕上瞬息变动的数据,让你很难想象这是应用于钢铁行业的智慧集控中心,却更像是置身于各种数据交织的证券交易所内。729日,2021智博会系列宣传活动——“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高地全媒体主题采访行第3站,来到了中冶赛迪重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赛迪信息),记者见识了这家公司如何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做法。

钢铁工业朝着绿色智能目标转型迫在眉睫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但目前国内钢铁工业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亟待从传统大规模重复建设朝着以绿色、智能为主题的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冶赛迪信息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为10.53亿吨,占全球比重56.7%,近10年来整个钢铁行业的工业总值占国内GDP10%左右。然而,碳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4%左右;能耗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5%左右;每个厂至少有1000多项危险源;钢铁行业每年发生数百起安全事故;人均800吨钢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一流水平的人均3000吨钢水平……这些问题和困境,都对行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现实要求。

毫无疑问,智能制造是钢铁行业突破生产效率等瓶颈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助力。可以说,智能制造代表了钢铁行业新的发展方向,能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冶赛迪信息依托60余年工业实践基础,深耕智能制造,将智能化大数据与钢铁工业深度结合,建设了行业首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慧中心,帮助传统钢铁企业从单元到系统到产业链实施数字化转型,突破企业效率、资源环境、劳动力等发展瓶颈。

行业首个全流程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渝诞生

“我们打造的‘水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冶金行业首个全流程实战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统一平台+智能应用,让生产数据持续创造价值。中冶赛迪信息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平台已在宝武湛江、宝武韶钢、宝武马钢、宝武武钢、南钢、中天钢铁、永锋钢铁等数十家企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助力钢铁企业打造智慧中心,并于2020年获得第二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全国总决赛第一名。

2018年底建成投用的宝武韶钢智慧中心为例,这是世界首例钢铁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它首次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在传统流程工业进行集中化、规模化应用,树立了钢铁智能制造的标杆。

从这一案例的应用成果和取得效益来看,生产环境方面,可以实现5公里以上远距离大规模集控,让原本分散的40多个中控室、400多名员工从涉煤气等重大危险区域撤出。铁前一体化管控方面,得益于平台的35万点大数据分析诊断,实现了吨铁成本下降40元、平均日产量提升500吨的降本增效。而多专业多工序无边界协同,还让作业区数量下降60%、人事效率提升40%、实现了组织结构扁平化、专业化。

据了解,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冶赛迪还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已承建或正在推进越南台塑河静钢厂项目、马来西亚关丹钢厂项目、乌克兰AMKR钢厂项目等多个国际项目合作,不断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技术走出去

“五大创新”让这朵“云”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作为中国钢铁行业建设‘国家队’,我们不仅拥有完备的人才队伍,还依托国家级研发中心,构建起面向钢铁行业的特色研发支撑体系。”中冶赛迪信息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每年将持续投入约4亿元资金到研发工作中,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助力国内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健康发展。

这名负责人还谈及了在打造钢铁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中的五大创新。

首先是架构创新,“水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首次突破传统五层信息化架构,开发面向钢铁全流程的水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烟囱式”闭源单体套件向“扁平化”微服务架构的技术变革。开发了跨工序、跨层级、高效协同、信息共享、开放兼容的钢铁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传统钢铁企业信息孤岛严重、业务功能割裂等问题。

其次是平台创新,依托于自主研发内存数据库及一系列钢铁核心组件,平台可以高效采集和处理海量数据。基于工艺逻辑,建立了跨工序、跨系统的参数体系,为钢铁行业定制了一系列符合钢铁工业特点的核心组件,对海量的生产数据进行加工分析,让数据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同时包括应用创新,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首次研发出基于大数据的多工序一体化生产智能管控系统,包含了100多个工序模型,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操作和管理水平,实现了跨工序共享与协同,高效决策、精准执行的一盘棋模式。

此外则是安全创新,首次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远距离大规模疾控安全生产体系,针对生产现场危险源多、环境差等痛点,研发了音频分析、视频联动、电子围栏等一系列安全保障技术,确保了大规模远距离的安全操作。

管理创新方面,还首次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了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开发了基于物质流、能力流、信息流协同优化的管控流程解析模型,开展协同集约的生产组织创新,从行政优化管理向专业优化管理转变,实现作业区数量精简60%的目标。

 

上游新闻 刘翰书